【厨艺交流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请点这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厨六网最新帖子,最新回复
查看: 446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陕西十大怪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位置
发表于 2006-12-16 02:1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登在这里没别的意思,主要是跟陕西人早些年的吃有关。可以想象当年的陕西........
一、辣子是道菜
形容陕西人生活习俗的十大怪中,其中一怪是“有了辣子不吃菜”或者“辣子是道菜”。 这是说陕西人对辣椒有一种特别的嗜好。岂止嗜好,说是一种情愫则更为切贴。
  在陕西关中地区,几乎没有人不爱吃辣椒的,城里有爱吃,乡里有爱吃,男人爱吃,女 人爱吃,大人爱 吃,小孩亦爱吃。就连刚学会走路的幼儿,手里拿半个热蒸馍,也要用辣子 抹得红彤彤的。关中人吃辣椒, 不是可吃可不吃,而是经常要吃。上顿饭吃,下顿饭吃,天 天吃,一年四季吃。无论吃什么饭都要放辣椒, 吃面条放辣椒,吃米饭放辣椒,吃馒头夹辣 椒,吃搅团、吃糁糁离不了辣椒,就是喝大米稀饭,也喜欢就着 辣椒吃,关中人最不爱吃没 有辣子的白饭。没菜、没油、没肉能行,但要是没了辣子,饭就没了滋味,就吃 不下去,就 难以下咽。如果有了一碟油泼辣子,馒头能多吃一个, 面条能多吃两碗。关中人吃辣子,吃 得色浓味重,越辣越对脾气。在小摊上吃饭,若摊主问:“吃不吃辣椒?”回答是:“吃! 吃!吃!”还叮咛: “把辣子多放一点儿”。一碗饭,或扯面,或水饺,或是米面皮子,总 要把个辣子放得红艳艳的,直吃得身 上发热、头上冒汗才过瘾。也常见有囫囵个儿吃辣椒的。 一根线辣椒,一口咬掉半截子下饭,直辣得龇牙咧 嘴,唏唏嘘嘘,但却高兴,却乐呵,这才 心满意足呢!去市场上买辣椒,多爱买辣味儿重的线辣椒、尖辣椒 ,甜辣子很少有人问津。 买那种从南方运来的辣椒,也要掰开来闻闻,尝尝,不辣不买,辣了才买。   
  在陕西关中地区,无论是城市或农村,只要是地道的陕西人,几乎家家都备有一个辣罐子, 里边满满的 装着一罐辣子面。还有一个辣子碗碗或碟碟,里头啥时候都盛着油汪汪、红艳艳的 油泼辣子。吃饭时,和盐 、醋、酱油、味精等调料一同摆上桌。在过去的农村,饭桌上放一碟 油泼辣子,这是一种生活充实和富足的标志。
  关中人去外地出差,最发愁的是吃不好饭,这倒不是外地的饭菜不丰盛。鸡、鸭、鱼、肉, 生猛海鲜, 样样不缺,各地亦有各地的风味特色,然而却总是不对胃口。实在熬不住了,就去 背街巷里寻得一卖面条的 饭馆,先看看有无辣子和醋。有一年我在杭州开会,服务小姐端上来 的面条却是甜甜的味儿。就请小姐取油 泼辣子出来,半天才寻得一点颜色发黄的干辣椒粉,既 不红,又不辣,亦无油,也不知存放了多少年,就像 葵花叶子揉的干面面。
  关中人爱吃辣椒,关中的土地亦生长优质辣椒,辣椒是陕西的一大特产。由于秦椒品质优 良,因而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椒中之王”,现在在种植、产量和出口量上都名 列全国前茅。金秋季节,正是红辣子收获的时候。在声院里,屋檐下,堆着、挂着一串串细细 长长、红红艳艳的尖辣子。那辣子红得美丽,红得亮眼,红得让人开心,红得让人喜欢。地里 摘了红辣子,城镇的集市立马就红漾了。一车一车的红辣椒涌入菜市,外贸部门在收购,市声 上在买卖,鲜红的辣椒映红了蔬菜市场的一片天,在城里工作的人们也不失时机地去市场选购, 常常爱慕和贪心地提它好几串,挂在自家的阳台上,灰灰的大楼就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 人生发出一种农家田园的感觉。
  吃辣椒,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兴奋精神,促进血液循环。很显然,对强身健体有好处, 难怪许多名菜佳肴都离不了辣椒,也难惯关中人喜食辣椒。有人说陕西人的血液里都渗透着辣 辣的味儿,因而姓子躁,干活猛,说话火,心脏好。嗜食辣子的习惯,就如同依恋着古老的黄 土地的情结,会一代人一代人地流传下去。
二、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扯面俗称“梆梆面”(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 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帮“梆梆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正宗的 “梆梆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 如同蝉翼。一根面条所用去的面粉通常可达2两,因而对于饭量小的人来说,一根面条足够一 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没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姓。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 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 卜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关于“梆梆面”的得名,有着这样一个顺口溜---“一点飞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 张口,言字走进来,左一纽,右一纽,左一长,右一长,中间来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 两个贼娃立在旁,座上车车走四方”。
三、锅盔像锅盖
 是一种用慢火烙的大饼,形状大且象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
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饼。现在算 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的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 大锅中慢慢烧制而成。 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里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锅 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是正宗的出产地。
四、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漠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 是白来一趟。而牛羊肉泡馍要数回民食品了。
  关中人吃饭讲究实惠,肉是大块的肉,馍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馍,碗是能盛6两8两的大老碗, 俗称“海碗”。选用一种耀州(耀县)产的大瓷碗来装盛泡馍。刚端上来的羊肉泡馍很烫,呼呼 地直冒热气,吃时用筷子从贴碗的四周往嘴边拨,因为碗大所以边拨边吃。
五、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院)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五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 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 馍的有六七两),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饭时拉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一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六、帕帕头上戴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地貌、等多方面原 因的影响,形成了生活上独特的方式。由于陕北黄土高原风沙大,又缺水,所以人们大多在头 上顶一块帕帕。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有七大功用: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汗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七、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 皆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只是人字的一撇。据说因为陕西干旱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 子能让珍贵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农村中窄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 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八、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又是13朝古都,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因而有 “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 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九、凳子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在一起开“老碗会”,而是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 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 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实际上也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十、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 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 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只要观众叫声“好”,这吼戏者高兴程度不亚 于获得什么大奖。人们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过瘾”、“解馋”、“燎的太”


最新主题

精华主题

随机主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楼位置
发表于 2007-6-29 23:47:09 | 只看该作者
陕西人,给你顶起来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厨师交流网_厨师网_小吃配方破解_小吃培训 ( 鲁ICP备17008926号-6 ) |网站地图

鲁公网安备 37068402000292号

|

GMT+8, 2024-11-15 17:55 , Processed in 0.208421 second(s), 41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